首页 » 唐诗宋词十五讲 » 唐诗宋词十五讲全文在线阅读

三 称雄百代的开创精神

关灯直达底部

杜甫对诗歌的贡献并不仅仅是“集大成”,集成之说容易使人误解杜甫只是融会前人的成就,其实杜甫在继往之外,更多的是开来。他总结了盛唐诗的全部成就,但在诗歌表现艺术上为后人展示了新的前景。其开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运用盛唐出现的新题歌行反映时事,直接开启了中唐和北宋的新乐府创作。他的新题乐府吸取了汉魏至北朝乐府民歌多用对话问答和片段情节客观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主题,生动地描绘细节的真实。但由于其创作动机仍在于表现他对现实深沉的思考和忧国忧民的激情,因此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这是杜甫的新题乐府与汉乐府的重大区别。这就决定了他在艺术概括和表现上的全面创新。比如汉乐府叙事方式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截取事件的一个断面或情节加以集中描述,以反映一类社会问题,但不能展示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背景。杜甫在此基础上突出了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出深广的社会背景,使每首新题乐府都包含了最大的历史容量。如《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8〕,便至四十西营田〔9〕。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开头写士兵出征前亲人赶来送别的情景,概括了从汉到唐统治者穷兵黩武所造成的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情景。接着又借鉴陈琳《饮马长城窟》用对话展开故事,将数万民夫的命运集中体现在一个太原卒身上的手法,在成千上万士卒与亲属渭桥送别的这一场景中,构思出一个历经征战之苦的老战士,借他对生平的自述,展现了从关中到山东、从边庭到内地、从士卒到农夫,广大人民深受兵赋徭役之害的历史和现实。

汉魏乐府进行艺术典型概括的特点是抓住人情最惨酷的现象反映社会问题,杜甫的“三吏三别”显然在取材上吸取了这一特点。这组诗的主题是指责统治者在国难当头时,将战争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同时诗人又激励人民忍着眼泪支援平叛战争。《新婚别》中“暮婚晨告别”的一夜夫妻,《垂老别》中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老翁,《无家别》中还乡后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新安吏》中过于短小的中男,《石壕吏》中衰老无力的老妇,都是不该服役而被赶上战场的,这就集中了战乱所造成的生离死别中最惨酷的情景,从各个角度反映了由于战争的旷日持久,民间已无丁壮可征,而朝廷仍在强行征发的严重问题,更深切地表现了民不聊生、已达极致的社会现状。这组诗采用对话和人物独白展开情节,受到汉乐府明显的影响,但诗人着重表现各类人物在死别之时对人生的留恋,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而且各篇表现各不相同,则是杜甫的独创。尤其《石壕吏》写吏人半夜抓丁,纯从听觉写事写人,手法十分别致。杜甫在他的新题乐府中从来不是一个冷眼旁观者,而是和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打成一片。例如《兵车行》虽设为诗人和行人的问答,但行人的答词几乎变成了诗人自己感慨系之的议论。《垂老别》的后半首与其说是老翁的诉说,还不如说是诗人自己的叹息。这种融叙事于抒情的乐府诗也是杜甫的独创。

杜甫的新题乐府充分利用了歌行的赋化和容量大的长处,以及富有跳跃性和抒情性的特点,通过空间和时间的自由转换,抒写诗人对于复杂时势的感想和见解。如《哀江头》前半首回忆当初玄宗和贵妃在曲江游猎的场面,后半首抒写玄宗西逃对贵妃的思念之情,结尾在满城胡尘中突现出杜甫自己目乱心迷、不辨南北的憔悴形象,在视点的不断变换中把想象和写实、抒情和记事融为一体。《丽人行》用工笔画一般厚重的色调渲染杨氏兄妹曲江游宴的豪华奢侈,采用汉乐府《陌上桑》等民歌所惯用的正面咏叹方式,又吸取了齐梁以来歌行讲究排偶、词采富丽的特点,描写杨氏姐妹装饰的华美、饮食的精致,笔触精工细腻,色彩金碧辉煌,使深刻的讽意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陈贻焮《杜甫评传》),一本正经的赞美获得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这又是杜甫的新创。这种种创新使他的新题乐府突破了古乐府表现力的局限,大大扩展了乐府的规模和容量,而且在辞调风韵等方面形成了与盛唐古乐府的鲜明区别。

其次,杜甫在用典、构思、语言等艺术技巧方面刻意求变,开出了中晚唐各种艺术流派的蹊径。除了反映时事、言志述怀等重大题材的作品之外,他也写了许多以日常生活为题的抒情小品。盛唐诗歌在写景中比较注意情与景的平衡,抒写情兴由物象触发,刻画物象强调提炼概括。杜甫在保持这一基本特征的同时,更强调生活中活泼的情趣和生机。在写景方面,他继承了齐梁诗摹景深细、穷力追新的长处,比较注重描写新奇的意趣。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整首诗写出一路繁花,一路莺啼,一路蝶舞,春光就像要溢出这条小路似的,加上口语的复叠,通俗的句法,“时时”、“恰恰”两个叠字又用得精当,便充满了活泼的生趣。由于常常移情于景,深细地发掘自己的内心感觉,年年如旧的江山花鸟,便在他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变得奇趣横生,常看常新。如《漫兴》绝句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咛。

本来是写自己不胜春愁的惆怅,却变成一腔怨气,朝着春花黄莺发泄,春色便成了一个不请自来的无赖小儿,反而更见风趣。《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后游》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等,都是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的例子。

盛唐诗人往往在静态的意境中寻求对大自然的妙悟和兴会,所表现的主要是可视可听、可用常理来理解的事物;杜甫意识到诗歌要向前发展,必须超出这种常理,表现更深入的潜在意识和心理感觉。因此他有些写景用特殊的句法表现了人的直觉印象。例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绿垂风折笋,红肥雨绽梅”(《游何将军山林》),按感知色彩总快于分辨事物的意识这样一个顺序构句,把颜色词放在句首,突出观景的第一个印象,便写出了目不暇给的神态。又如著名的《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用倒装句法,向来为人所称道。诗人为了强调香稻是鹦鹉所啄剩,碧梧是凤凰所栖宿,把宾语置于句首,就突出了诗人回忆中的渼陂宛如仙苑的印象。清人叶燮曾以“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碧瓦初寒外”(《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晨钟云外湿”(《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为例,说明杜诗乃“理之入神境”者。月本不能以多少而论,但月上九霄,所照之境既多,身处宫中,如在九霄,得月也更多,所以“多”字比“明”、“高”等合乎常理的形容词更能表现诗人在宫里值宿的微妙心情。寒气和钟声都是无形的,本没有内外和干湿之分,但“碧瓦初寒外”为了强调老子庙的屋顶高到了不可知的地方,把不可界分的寒气实体化了。同样,“晨钟云外湿”强调天地都被雨湿,所以连穿过云层的钟声也被雨云浸得湿漉漉的了。这就通过表面上不合逻辑的词语组合,表现了难以名状的深层感觉。

把强调内心感觉的表现方法用于象征,便可以表现朦胧的寓意,如“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登慈恩寺塔》),通过夸大居高临下不辨山川的视觉印象寄托了山河破碎的预感。《白帝》诗中“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写峡江水势湍急,峡内昏沉阴惨的景象,也同样化入了时代动乱的影子。将心理感觉化入客观景物,并表现忧世伤乱的深意,成为杜甫后期诗作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再次,杜甫的七律尤有新创。七律比五律成熟得晚,初盛唐七律还带有浓厚的歌行味,虽丰神极美,流畅超逸,而体裁未密。到杜甫手里才工整精练、格律严谨,一篇之中句句合律,一句之中字字合律,而又一意贯穿,一气呵成。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内心积压已久的大悲,一旦遇到大喜,便冲破了格律严谨的七律,气势如乘奔御风,节奏如瀑水急湍,语调如歌哭笑吟,将久经丧乱之后听到胜利捷报的狂喜强烈地倾泻出来,因而不知打动了多少乱世中流亡者的心。杜甫晚年居于夔州时期,大力创作七律组诗,在典故和故事上驰骋想象,以苍凉的笔调绘出浓丽的幻梦,句法的提炼和声情的传达妙合无垠,将七律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一时期所作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登高》、《白帝》等杰作,标志着他在七律上所取得的极高成就,对李商隐的七律具有深远的影响。《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为八首的发端,这首诗奠定了组诗悲秋的基调。大至峡江边塞,细至白露枫叶,远至天地风云,近至丛菊孤舟,无不凝聚着凋残萧瑟的感伤气氛。最后以捣在游子心上的高城暮砧作结,更使悲抑之情递进到难以言传的程度,然而气象宏阔,境界高远。“丛菊”一联极为浓缩,诗人在夔州羁旅两年、对菊难忍的乡泪,被孤舟系住的行程和思乡之心,都在句中词组意思断裂之处生发,奇思妙想出自特殊的句法结构,可以见出杜诗变化在意和格的特点。《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密集的音节和写景的急速变换,使风声、猿啸、鸟飞构成动荡回旋的意象,都笼罩在肃杀的秋气之中;次联采用歌行式的对仗,放大了落叶的阵势和江水的流速,在万物代谢和宇宙永恒之间的矛盾中给人以无限启示;后两联连用递进句法,一意贯穿,集中了诗人一生在动乱流离中悲秋、在贫病潦倒中走向生命终点的“艰难苦恨”。雄浑高远的意境中回荡着飞扬流转的旋律。后人赞此诗“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不为过誉。

杜甫在语言方面的锻炼功夫是他诗歌创新的基础。他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既能融化前人诗赋中现成的语汇,又能用口语和俗语入诗,不避尖新,不避拗峭,不避粗拙,这就使他的诗在秀句丽句之外,又有深句、险句、拙句、累句,从而突破了盛唐人一味以闲雅、冲淡为致的审美趣味。其粗拙如“但使残年饱吃饭”、“叫妇开大瓶”,尖新如“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拗峭如“乐游古园崒森爽”,生僻如“哀壑杈芽浩呼汹”,这类句子随处可见,由于气魄精彩流动于字里行间,倒为他的诗歌增添了苍硬奇崛的声情。此外,他在诗里大量运用经史古语和典故,或融景入典,或化典入景,或典景交融,这也使他的诗歌增添了深典凝重之感。所有这些,显然与盛唐诗“音律宏畅,辞彩高华,不涉事理,不关典要,清空罔象”(郝敬《杜诗题辞》)的基本特点大不相同。由于杜甫在艺术上力求独构新格,其不同题材不同时期的作品各有不同的风格,或俊逸,或清新,或奔放,或恬淡,或华赡,或古朴,并不总是一副面孔,一种腔调。这就改变了盛唐诗风格比较单一的状况,为中晚唐诗人在构思、音节、语言方面刻意求变辟出了新路。

总而言之,杜甫集盛唐诗歌思想艺术之大成,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国忧民的激情和高度的时代责任感足为百世楷模,而他在艺术上的创变又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境界,使诗歌扩充到人世间一切事情都可以表现的程度,并开出了后世诗歌各种风格流派的源头。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当之无愧的。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们应当为自己的祖国有盛唐这样灿烂的文化,有李杜这样两位伟大的诗人感到骄傲。

知识点

“诗史”  “诗圣”  新题乐府

思考题

1.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有什么现代意义?

2.为什么说杜甫是集大成的诗人?

3.杜甫的诗歌艺术有什么重大创新?

注 释

〔1〕阮步:魏晋诗人阮籍常常独自驾车出游,不问路径,车迹所穷,便恸哭而返。这里比喻自己像阮籍那样穷途窘步。

〔2〕卫霍室:指像汉代卫青、霍光那样有权势的外戚。

〔3〕洞:形容浩大无边。

〔4〕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十月,宰相房琯亲自带兵分三路讨伐安史叛军。二十一日,中军、北军与叛军战于咸阳东的陈陶斜,大败,士卒死亡四万余。当时杜甫陷于长安,亲见叛军获胜归来的猖狂,极其悲愤,遂作此诗。

〔5〕泉客:即鲛人,古代传说,南海里有鲛人,能够织丝,眼泪能变成珍珠。

〔6〕羌浑:羌族和吐谷浑,当时经常骚扰青海四川一带。

〔7〕天吴:神话中的水神,虎身人面,有八首八足八尾。这里与紫凤都是指官服上的图案。

〔8〕防河:开元天宝间为防吐蕃常征兵到黄河以西屯驻,有事作战,无事撤回。

〔9〕营田: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