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犹忆前尘立少时:俞平伯点评唐宋词 » 犹忆前尘立少时:俞平伯点评唐宋词全文在线阅读

《犹忆前尘立少时:俞平伯点评唐宋词》姜夔(九首)

关灯直达底部

姜夔(生卒年约在1155—1221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出仕。曾著《大乐议》,宁宗时献于朝。往来鄂、赣、皖、苏间,卒于杭州。有《白石道人歌曲》。其自度曲附有旁谱。

扬州慢

淳熙丙申[1]至日,予过维扬[2]。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3]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4]以为有黍离[5]之悲也。

淮左名都[6],竹西佳处[7],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8],尽荠麦[9]青青。自胡马窥江[10]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11]。渐黄昏清角[12],吹寒都在空城[1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14]。纵豆蔻词工[15],青楼梦好[16],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17],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18],年年知为谁生?

[1]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2]《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后来每借“维扬”作为地名。

[3]“戍角”,守兵所吹的号角。

[4]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老人,以侄女嫁白石,事在作此词以后。

[5]《黍离》,《诗.王风》篇名,首句曰:“彼黍离离。”周大夫经过西周旧都见皆长了禾黍,作诗以吊之。

[6]扬州在淮水东,宋置淮南东路,称为“淮左”。《隋书.宇文化及传》:“炀帝惧,留淮左,不敢还都。”是隋唐时已有此称。

[7]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当只是泛说。后来扬州北门外五里有竹西亭,盖以杜牧诗句命名。苏轼《广陵会三同舍》其“刘贡父”一首云:“竹西已挥手,湾口犹屡送。”即作为地名用。这里亦作地名,与“淮左”对偶。《绝妙好词笺》卷三赵希迈《八声甘州.竹西怀古》词笺引《诗话总龟》云:“蜀冈之南有竹西亭。修竹疏翠,后即禅智寺也。取杜牧之‘斜阳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又引葛洞《江都志》:“竹西亭在城北五里禅智寺侧,向子固易曰‘歌吹’。经绍兴兵火,周淙重建,复旧名。”

[8]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用来指过去扬州的繁华,只略略一点,远引下片。

[9]荠、麦二名,荠即荠菜,隔年生,草本。《淮南子.修务训》:“荠麦夏死。”又《地形训》:“麦秋生夏死,荠冬生中夏死。”

[10]高宗建炎三年、绍兴三十年、三十一年,金兵屡次南侵。其最近一次在隆兴二年,距离作词时只十来年。

[11]《白雨斋词话》卷二:“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

[12]本调前后结有作上五、下六者,有作三字一逗、四字两句者,当各以文义定之,殆可不拘。郑文焯校本有《角药两字考音》,谓“如此曲当于‘角’‘药’两顿,故并宜用入声字。”引旁谱为证,说或稍迂。若就本篇文义而论,两片结末同用上五下六句法,郑读自不误。旧日通行的选本如张惠言《词选》、《艺蘅馆词选》并同,今从之。

[13]“空城”,点明一篇主意。

[14]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作者那时只有二十二岁,当是初到扬州,无所谓“重到须惊”。“杜郎俊赏”以下是想象譬况,未必自比。想扬州旧日如此繁华,现在变成这等的荒凉,假如牧之果真重来,不知当如何吃惊,纵有春风词笔也写不出深情来,大意不过如此。

[15]注[8]所引杜牧《赠别》诗的上文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梢喻美人的年青。

[16]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在汉魏诗里作华屋用,到六朝末期始改指伎楼。

[17]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二十四桥之名,详见于北宋时沈括《补笔谈》卷三“杂志”。计算起来,却不够二十四条桥的数目。现参照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的引文,酌定二十四桥如下:(1)浊河,(2)茶园(《补笔谈》原作最西浊河茶园桥,“浊河”下无桥字,是一桥还是二桥不明,今据《画舫录》定为二桥),(3)大明,(4)九曲,(5)下马,(6)作坊,(7)洗马,(8)南(存),(9)阿师,(10)周家,(11)小市(存),(12)广济(存),(13)新,(14)开明(存),(15)顾家,(16)通泗(存),(17)太平(存),(18)利国(《补笔谈》作利园,疑误,从《画舫录》),(19)万岁(存),(20)青园,(21)驿,(22)参佐,(23)东水门(“东水门”下无桥字,故《画舫录》遂失载,实际上也是一座桥。沈氏原注云:“今有新桥,非古迹也。”则有旧桥可知),(24)山光(存)。沈书虽具备二十四桥之名,据他自注只存了八桥,到南宋姜白石时,自不会“二十四桥仍在”,但词人之言并非考据,只要那时还有若干条桥,也就不妨这样说。至于《画舫录》所载:“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以廿四桥为一桥之专名;所谓“廿四桥”“红药桥”,又即缘杜牧之诗、姜白石词得名,是较后的情形,不宜转用注解姜词。

[18]谢朓《直中书省》“红药当阶翻”,当是现在的芍药花。宋王观有《扬州芍药谱》,其后论云:“扬之芍药甲天下,其盛不知起于何代。”又另条云:“扬之人与西洛无异,无贵贱皆戴花,故开明桥之间,方春之月,拂旦有花市焉。”词里“桥边红药”云云,只是泛说,芍药花虽盛开,也无人欣赏,花又为谁而生呢,乃伤乱之意。自不必指定某一条桥,王观所记可供参考。本篇上片最工,下片较弱,但“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名句。虽多用侧艳字面,系杜牧原诗,且未必以之自况。后人对此似每有误会,故附记于此。

翠楼吟

淳熙丙午[1]冬,武昌安远楼[2]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3],尘清虎落[4],今年汉酺初赐[5]。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6]。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7]。此地宜有词仙[8],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9]。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10]。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11]。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12]。

[1]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

[2]词有“素云黄鹤”之语,则此楼当在武昌西南黄鹄山(一名黄鹤山)上。见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引吴征铸笺。

[3]《后汉书.班超传赞》:“坦步葱雪,咫尺龙沙。”注曰:“葱领(岭)雪山,白龙堆沙漠也。”在今天山南路。唐五代人所谓“龙沙”,如褚遂良、赵延寿皆指阴山外沙漠(语见《通鉴》卷一九七、二八六),与本词意谓金人者意合。“龙沙”之连称,胡三省有二说:一云卢龙山后,一云匈奴单于所居之龙庭,见《通鉴》注及《释文辨误》,亦未有定论。

[4]“虎落”,为防边而设,见《汉书.晁错传》。颜师古注:“虎落者,以竹篦相连,遮落之也。”盖古有“竹虎”之名,亦见注中。这里用虎落以对龙沙,和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五“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相近,但李诗“分虎竹”指持节而言。以上两句言宋与金和,北方边境暂相安无事。

[5]秦时禁民无故聚饮,有庆祝典礼时方“赐酺”。(酺本是一种祭祀,《周礼.地官.族师》:“春秋祭酺。”)《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酺。”《正义》曰:“天下欢乐,大饮酒也。”汉承秦制,《史记.文帝纪》:“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文颖曰:“汉律,三人已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今诏横赐,得令会聚饮食五日。”张九龄《奉和圣制登封礼毕洛城酺宴》:“汉酺歌圣酒。”“酺”平仄两读,音“蒲”或“步”。这里用典,又系纪事。《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是年正月庚辰,高宗八十寿,犒赐内外诸军共一百六十万缗,见《宋史.孝宗纪》。”宋律不禁群饮,自无须赐酺,但天下欢乐大饮酒情形却相同,故用古典来述说近事。

[6]南宋当时流行北方的胡乐。“毡幕元戎歌吹”即所谓“新翻胡部曲”也。元戎本指率领的兵车,引申为元帅、帅府。“歌吹”,作名词用。“吹”字去声。

[7]自“层楼”到此句,转入楼的正面描写,状建筑的壮丽,宴会的繁华。宋时公宴征官妓承应,故有“人姝丽”等句。就上片全段,将“安远楼成”四字题目缴足,“安远”二字的意义亦充分发挥了;然帅衙歌吹,所用乃毡幕之音,已含微讽。起笔“月冷龙沙”句,气象亦非常萧飒,意已直贯下片。许昂霄《词综偶评》曰:“(月冷龙沙五句)题前一层即为题后铺叙,手法最高。”何谓题前题后,他说得不很明白,大约也是这类的看法。

[8]言如此形胜,岂无人才。

[9]用崔颢诗。“君”字虚拟,不指定何人,笔极灵活。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仍用崔诗。原典出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11]“天涯”句承“芳草千里”,仍绾合崔诗“日暮乡关何处是”。“仗”字领下两句,言只可凭仗花酒来消愁。“酒”承上“汉酺”,“花”承上“姝丽”,双承仍归到“落成”本题。祓除愁恨虽似乎是好事,英气销磨又不见其佳。“酒祓”“花销”对句,似平微侧,似自己叹息解嘲,又似代他斡全开脱。其时北敌方强,奈何空言“安远”。虽铺叙描摹得十分壮丽繁华,而上下嬉恬,宴安酖毒的光景便寄在言外。像这样的写法,放宽一步即逼紧一步,正不必粗犷“骂题”,而自己的本怀已和盘托出了。

[12]结写晚晴,又一振起,用王勃《滕王阁》诗:“珠帘暮卷西山雨。”若与辛弃疾《摸鱼儿》“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参看,其光景情怀正相类似。而辛词结句非常哀愁,姜词结句不落衰飒,以赋题不同,故写法各别耳。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1]

燕雁无心[2],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3]。第四桥[4]边,拟共天随[5]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6]。

[1]淳熙十四年(1187)。吴松,水名,在苏州南,从吴江东流入昆山县。

[2]燕雁有两说:一、“燕”指玄鸟,仄声。如《淮南子.墬(地)形训》“燕雁代飞”是也。二、燕为地名,幽燕之燕,平声。“燕雁”者,自北地而来之雁。唐人诗中用之甚多,如杨凝、杜牧、许浑、李商隐、赵嘏等,亦有作“燕鸿”者,义同。如李涉《重过文上人院》:“南随越鸟北燕鸿”,“燕”与“越”对,尤为明白。白石词自沿用唐诗,不必远引《淮南》也。

[3]写出江南烟雨风景。“商略”二字,评量之意,见《世说新语.赏誉》。用此见得雨意浓酣,垂垂欲下。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有些隔,亦未是。

[4]桥在吴江城外。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十九:“松江水在水品第六,世传第四桥下水是也。桥今名甘泉桥,好事者往往以小舟汲之。”

[5]“天随”,唐陆龟蒙自号天随子,宅在松江上甫里。白石每以陆天随自比,见《三高祠》及《自石湖归苕溪》诗。

[6]《白雨斋词话》卷二:“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唱,‘凭阑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

淡黄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1]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2]。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3],小桥宅[4]。怕梨花落尽成秋色[5]。燕燕飞来[6],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1]《白石诗集》卷下《送范仲讷往合肥》:“我家曾住赤阑桥。”阑同“栏”。

[2]韩偓《夜深》(一作《寒食夜》):“恻侧轻寒翦翦风。”

[3]周邦彦《应天长》:“强载酒细寻前迹。”“载酒”“携酒”,往就之词。

[4]桥本是姓。大桥、小桥,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后来多省作“乔”。作“桥”不误,但如郑文焯释为赤阑桥之“桥”恐未合。这里或借指当时所欢。作者另一词《解连环》:“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

[5]李贺《十二月乐词》(三月):“梨花落尽成秋苑。”

[6]“燕燕”,双燕。《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

长亭怨慢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1]。

渐吹尽枝头香絮[2],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3]。日暮,望高城不见[4],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5]。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6]。

[1]《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语,只有“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序所引诸语均出庾信《枯树赋》。

[2]以柳起兴,以梅(红萼)结,与《一萼红》词,以梅起兴,以柳结,作法相似。

[3]本文和序的联系,只以上数句,在全篇看似插笔。“此”字出韵。温庭筠《李羽处士故里》:“花若有情还怅望。”

[4]何逊《日夕望江山寄鱼司马》:“日夕望高城,耿耿青云外。”欧阳詹诗已见中卷苏轼《南乡子》词注[2]。秦观《满庭芳》:“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5]唐韦皋游江夏,与姜家小青衣玉箫有情,约以少则五载,多则七年来娶,因留玉指环一枚。八年不至,玉箫绝食而死,以玉指环着于中指而葬。后韦晚年镇西川,得一歌姬,亦名玉箫,观之,乃真姜氏之玉箫也,而中指有肉环隐出,不异留别之玉环也。详见《云溪友议》卷中“玉箫化”条。本篇序文虽明言敷衍六朝人语,审其词意是怀人之作,说详夏承焘《白石怀人词考》及《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6]并州,今山西一带,古代出产好刀。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暗香

辛亥[1]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2]。

旧时月色[3],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4]。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5]。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6]。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7],夜雪初积。翠尊易泣[8],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9]。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10]。

[1]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

[2]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以下数句皆回忆前事,起笔明点。温庭筠《经故秘书崔监扬州南塘旧居》:“唯向旧山留月色。”周紫芝《清平乐》:“月到旧时明处,共谁同倚阑干。”

[4]贺铸《浣溪沙》:“玉人和月摘梅花。”

[5]梁何逊有《早梅诗》,一名《扬州法曹梅花盛开》。杜甫《和裴迪》:“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这里将何逊来比况自己。

[6]“竹外疏花”用东坡诗,见下注[9]。“香冷瑶席”指在范成大席上赏梅花。

[7]“寄与”出陆凯《寄范晔》诗,见中卷秦观《踏莎行》注[4]。寄赠梅花更早的故事见于《说苑》:“越使诸发执一枝遗梁王。梁王之臣曰韩子,顾左右曰:‘恶有一枝梅乃遗制国之君乎!’”《初学记》卷二十八引刘向《说苑》,今本无此文。

[8]《绝妙好词》及洪正治本《白石诗词》,“泣”并作“竭”,词意盖本周邦彦《浪淘沙慢》“翠尊未竭”;各本多作“泣”。用“泣”或“竭”,就句意论并可通,如黄孝迈《湘春夜月》“空尊夜泣”,亦即此句之意。且“易泣”“无言”,对偶亦工。

[9]“长记”以下,又记往事,与起首相应。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东坡此篇中还有“西湖处士”“孤山山下”等句,盖姜句所出。

[10]结句拟周邦彦《六丑》结句:“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1],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2]。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3]。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4]。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5]。犹记深宫旧事[6],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7]。莫似春风,不管盈盈[8],早与安排金屋[9]。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10]。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11]。

[1]“苔梅”,梅树的一种。范成大《梅谱》(一名《范村梅谱》):“古梅会稽最多,四明吴兴亦间有之。其枝樛曲万状,苍藓鳞皴,封满花身,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初谓古木历久,风日致然。详考会稽所产,虽小株亦有苔痕,盖别是一种,非必古木。……”《武林旧事》卷七记宋高宗语:“苔梅有二种:一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上,苔如绿丝,长尺余。”

[2]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日暮于松林中见美人,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戏舞。“师雄醉寐,但觉风寒相袭。久之东方已白,起视大梅花树上,有翠羽剌嘈相顾,月落参横,惆怅而已。”见曾慥《类说》卷十二引《异人录》。

[3]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黄昏”字面似亦参用前《暗香》词所引苏诗“多情立马待黄昏”。又曹组咏梅《蓦山溪》云:“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亦用苏诗、杜诗,在姜前。本篇用成句及典故颇多。许昂霄《词综偶评》:“别有炉鞴熔铸之妙,不仅隐括旧人诗句为能。”

[4]郑文焯校本云:“考唐王建《塞上咏梅》诗曰:‘天山路边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白石词意当本此。”《词综偶评》:“宋人咏梅,例以弄玉太真为比,不若以明妃拟之尤有情致也。胡澹庵(铨)诗,亦有‘春风自识明妃面’之句。”把昭君来比梅花,原不始于白石;但这里用典,可能有家国兴亡这类的寄托,否则也未免稍突兀。

[5]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里字面虽只关合一部分,但实包含杜诗全篇之意,故全录之。

[6]“深宫”虽另起一故事,仍与上片昭君相应。

[7]“蛾绿”犹眉黛。《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此条情节多附会,而后来流传颇广。叶廷珪《海录碎事》卷十下,亦有此条,其词稍简净,引作《宋书》。《太平御览》卷九〇七,亦引作《宋书》。本词到此换笔,用典亦系贴切梅花题目;若只管说昭君,未免太远了。

[8]“春风”意连下,今依调法分逗。“盈盈”,美好貌,亦借美人比花,意谓莫要像春风那样的不管花枝。八字实当作一句读。

[9]“阿娇金屋”,见上卷张泌《胡蝶儿》注[2]。在这里有惜花之意,用金屋事作比喻固可,尚嫌稍远。王禹偁《诗话》云:“石崇见海棠叹曰:汝若能香,当以金屋贮汝。”(《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卷三百引)若以金屋贮海棠喻梅花,就比较近了。但石崇之语既未见六朝人记载,且王禹偁《诗话》亦未见原书,录以备考。

[10]“玉龙”指笛,玉言其华饰,龙状其音声。马融《长笛赋》所谓“龙鸣水中”。李白《金陵听韩侍御吹笛》:“韩公吹玉笛,倜傥留英音。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此极言其音色清亮远闻,“玉”“龙”二字分点。其连用者,如林逋《霜天晓角》:“甚处玉龙三弄”,与“玉龙哀曲”意合,盖即所谓“梅花三弄”也。笛中曲有《梅花落》,绾合本题。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韩偓《梅花》:“龙笛远吹胡地月,梅花初试汉宫妆。”与本词上下片用昭君胡沙、寿阳深宫旧事均相合。

[11]最后说到画里的梅花。《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载崔橹《梅花》诗:‘初开已入雕梁画,未落先愁玉笛吹。’姜词数句,似衍此二语。”余详下。

[附说]这两首自来称为姜词的代表作,各家选本大都入录,而评论分歧,有推崇备至的称为绝唱,有不赞成的称为费解,抑扬之间似均过其实。较早的如张炎(《词源》卷下)说他“自立新意”,什么是“新意”却亦未说。后来解释大约分为三类:(一)为范成大而作,说见张惠言《词选》卷二。张云:“时石湖盖有隐遁之志,故作此二词以沮之。”(二)以为寄慨偏安,感徽钦被虏事,如张惠言在《疏影》下又说:“此章更以二帝之愤发之。”是张氏一人已有二说。此说最为盛行,清人以及近人谈论本词者大都这样说。(三)近人夏承焘释为怀念合肥旧欢的词,见《白石怀人词考》附《暗香、疏影说》。但夏亦云二曲不专为怀人作,是他也并不否认其中含有家国之恨。因此这三说也是互相参错的。其他还有些异说,似均出附会,见夏《笺》页四八,不多引。

此系白石自度曲,二首均咏梅花,蝉联而下,似画家的通景。第一首即景咏石湖梅,回忆西湖孤山千树盛开,直说到“片片吹尽也”。第二首即从梅花落英直说到画里的梅花。与周邦彦《红林檎近》词两首,由初雪说到雪盛、残雪、再欲雪,章法相似,却不是纯粹写景咏物,多身世家国之感,与周词又不同。上首多关个人身世,故以何逊自比。下首写家国之恨居多,故引昭君、胡沙、深宫等等为喻。更有一点可注意的,“江南江北”之“北”字出韵,系用南方土音押韵。岂因主要意思所在,故不回避出韵失律之病?因之也更觉突出。窃谓旧说大致不误,惟亦不必穿凿比附以求之。至谓作词时离徽、钦被虏已六十年,就未必再提旧话,此点却似无甚关系;因南渡以后,依然是个残局,而且更危险,自不妨有所感慨。词多比兴,虽字面上说梅花,却处处关到自己,关到家国,引用古句甚多,自是用心之作,虽稍有沉晦处,参看注文,大意可通。夏氏怀念旧欢之说,在本词看来不甚显明。

齐天乐

丙辰岁[1]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2]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3],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4],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5],苔侵石井[6],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7]。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8]。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9],离宫吊月[10],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11],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12]。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宣政[13]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1]宁宗庆元二年(1196)。

[2]“功父”,张镃字。“达可”,未详。

[3]“中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蟋蟀北方俗呼促织、趣织,自汉以来如此,非始于宋。看本篇“候馆”下三句,“中都”云云自非泛语。详下注[7][9][11]。

[4]庾信有《愁赋》,今本庾集不载。《海录碎事》卷九下“愁乐门”:“庾信《愁赋》曰:‘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另条:“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荡许愁门终不开。何物煮愁能得熟,何物烧愁能得然。闭门欲驱愁,愁终不肯去。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处。’”周邦彦《片玉集》卷五《宴清都》词下陈注亦引下四句,“闭门”作“闭户”,余同。是子山实有《愁赋》,当在庾集旧本中,故周姜云然。又黄庭坚《山谷丙集》卷十九《四休居士诗》三首,注引《愁赋》凡十句,此下更有“欹眠眼睫未尝掺,强戏眉头那得伸”两句。苏轼《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之三施注引《愁赋》:“细酌榴花一两杯,荡彼愁门终不开。”按其次句与前引同,其首句又不似六朝人作,恐非赋之原文,附记于此。

[5]“铜铺”,以铜作螺形,安在门上,以衔环,亦称“金铺”。李贺《宫娃歌》:“屈膝铜铺锁阿甄。”

[6]司空曙《题暕上人院》:“雨后绿苔生石井。”

[7]《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玑《毛诗疏义》曰:“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趣织鸣,懒妇惊。”

[8]张炎《词源》卷下“制曲”条:“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

[9]《汉书》卷六十四下《王褒传》:“蟋蟀俟秋吟。”师古曰:“蟋蟀,今之促织也。”此盖兼采注义,遥应序文“中都呼为促织”句。《文选》卷二十三阮籍《咏怀诗》旧注引王褒文作“蟋蟀候秋吟”。

[10]注[5]所引李贺《宫娃歌》,其上句为“啼蛄吊月钩栏下。”

[11]《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笺》云:“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谓蟋蟀也。”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老去诗篇浑漫与。”(今本或作“兴”,非。)

[12]张镃同赋词有“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此处语简而意相同。陈廷焯曰:“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周济却认为“补凑”(《宋四家词选.序论》),二人褒贬不同,以陈说为是。

[13]“宣政”,政和、宣和,宋徽宗年号(1111—1125),北宋亡国之时。本篇作意,自注甚明。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1]

肥水东流[2]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3]。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4]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1]庆元三年丁巳(1197)。

[2]肥水分为两支,其一东流经合肥入巢湖,其一西北流至寿州入淮。《尔雅.释水》:“归异,出同流,肥。”《诗.邶风.泉水》、《毛传》:“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

[3]“相思”盖有树的联想,故上云“种”字。相思树即红豆,见上卷欧阳炯《南乡子》之三注[2]。

[4]“红莲”,指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元宵》(汲古阁本):“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