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犹忆前尘立少时:俞平伯点评唐宋词 » 犹忆前尘立少时:俞平伯点评唐宋词全文在线阅读

《犹忆前尘立少时:俞平伯点评唐宋词》辛弃疾(十七首)

关灯直达底部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归宋以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宁宗时知镇江府。词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

郁孤台下清江水[2],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4],山深闻鹧鸪[5]。

[1]《方舆纪要》卷八十七:“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皂口江,源出赣县界二龙山,经上造、下造,流入赣江。宋建炎初隆裕太后避兵南指章、赣,金人蹑其后追至造口,不及而还(即下引罗大经《鹤林玉露》之说)。造口即皂口也。”

[2]“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县西南。《舆地纪胜》卷三十二:“江南西路赣州南康郡,郁孤台在郡治,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冠冕一郡之形胜,而襟带千里之山川。……唐李勉为虔州刺史,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也。’改郁孤为望阙。赵清献公诗曰:群峰郁然起,惟此上独孤。筑台山之巅,郁孤名以呼。”“清江”即指赣江。

[3]即用李勉登台北望事,见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亦可释为一般登高望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长安不见使人愁。”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4]《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注云:“予,屈原自谓也。”“予”上声,与“渚”“下”相叶。《尔雅.释诂》予余皆训我,却是二字平仄声异。《礼记.曲礼》“曰予一人”下,郑玄注:“《觐礼》曰:‘伯父实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释文》:“郑云‘余予古今字’,则同音余。”(《广韵》:“予,弋诸切。”)是“予”可读“余”,同义且同音。二字相混,汉唐均然。今词“愁余”,即《楚辞》“愁予”之假借耳。

[5]这里特提鹧鸪,盖有两种意思:(一)《禽经》云:“随阳,越雉也,飞必南翥。”张华注云:“鹧鸪,其名自呼,飞必南向,虽东西回翔,开翅之始,必先南翥。其志怀南,不徂北也。”(二)“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哥也’。”(俱见《本草纲目》卷四十八李时珍说)左思《吴都赋》“鹧鸪南翥而中留”,刘注:“鹧鸪如鸡,黑色,其鸣自呼。或言此鸟常南飞不北,豫章以南诸郡处处有之。”按刘注所云,豫章地望,正与稼轩此词相合。又白居易《山鹧鸪》诗:“啼到晓,惟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亦合本词之意。至旧说此词本事以罗大经说为有名。《鹤林玉露》卷四:“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裕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自来每多承用。近人始有怀疑者,据《宋史.后妃传》未载金兵追到造口(即虔州附近,今赣县)云云。其实建炎三年金兵深入江南,宋亡迫在眉睫,赵氏东逃西窜,的确十分狼狈。孟后奔虔州,金兵前锋直追到造口,当时有这可能,且词人之笔正不必依照官书。就词的作法而论,句句写山写水,周济云:“借水怨山。”(《宋四家词选》)梁启超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鎝,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固不仅个人身世之感,殆兼有家国兴亡之戚。“闻鹧鸪”云云,心怀不惬可知,惟罗云“恢复之事行不得”,过于着实,未免附会。

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1],桃叶渡[2],烟柳暗南浦[3]。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4]。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5]。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6]。

[1]梁陆罩《闺怨》:“偏恨分钗时。”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是分钗赠别,自来有之。此风俗到宋代还有,见王明清《玉照新志》卷四。

[2]王献之《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桃叶,献之妾。

[3]浦,水边。南浦本是通称。《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王逸注:“南至江之涯。”是江河的南岸,皆可称南浦。谢朓《隋王鼓吹曲》十首之八《送远曲》“南浦送佳人”,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即承用《楚辞》。但后来亦作地名、水名用。

[4]“流莺”,一本作“啼莺”。张惠言《词选》评曰:“流莺,恶小人得志也”,颇伤穿凿。这句与作者《贺新郎》“绿树听鶗鴂”一词中对鸟声的写法很相像。相传又有“流莺不解语”之说。《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卷二十六莺部引《补禽经》:“章茂深尝得其妇翁石林(叶梦得别号)所书《贺新郎》词,首曰‘睡起啼莺语’,章疑其误,颇诘之。石林曰:‘老夫尝得之矣,流莺不解语,啼莺解语,见《禽经》。’……”(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九。)按流莺在诗词中亦多作泛称,不必有别于啼莺,这里姑备一说而已。

[5]以所簪花朵数目,试卜归期,乃无聊之意想,花卜或非有成法。“才簪又重数”,细腻之极。

[6]前人诗词中类似本句者很多,如雍陶诗,李汉老、赵德庄词,今不具引。本篇将伤春送别闺怨等等作为譬喻,其本意实与《摸鱼儿》、《贺新郎》诸篇相近,因是小令,另用一种写法,风格亦从平素的激昂慷慨,一转而为缠绵悱恻。相传此词有本事,见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吕婆女事辛幼安”云云,恐出流俗附会,且与词意亦不合,今不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1]。宝马雕车香满路[2]。凤萧[3]声动,玉壶[4]光转,一夜鱼龙舞[5]。蛾儿雪柳黄金缕[6],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7]。

[1]此极言元夕花炮之胜,今俗犹曰“放花”。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首言其初放,次言放后。银花千树,万点流星,都是幻景。谭献评:“起二句赋色瑰异”是也。《春秋》庄公七年:“星陨如雨。”《左传》读“如”为“而”,《公羊》、《谷梁》“如”字均不改读。《论衡.说日》:“若雨而非雨也”,即从二传之说。这里用法亦相同。

[2]郭利贞《上元》:“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3]“凤箫”,一说“排箫”以其形参差像凤翼,亦名“参差”;又其声如凤鸣。《荀子.解蔽》引逸诗:“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又一说以《列仙传》载弄玉吹箫引凤,亦称凤箫。这里指笙箫等细乐,与下文月色亦相连。温庭筠《经旧游》:“凉月殷勤碧玉箫。”

[4]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后来唐宋诗词中每以“玉壶”“冰壶”喻月。如唐朱华《海上生明月》:“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和这词用法相近,指月而言甚显。

[5]《汉书.西域传赞》:“曼衍鱼龙角抵之戏。”师古注:“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这里借用,言月光如水,各样灯彩飞舞如鱼龙闹海一般。鱼龙亦是灯的形状,如金鱼、蚌壳、龙灯之类。“凤箫”至此三句,连用“动”“转”“舞”等字,均写动态。

[6]见中卷李清照《永遇乐》注[9]。“雪柳黄金缕”只是一物,即李词所谓“捻金雪柳”。“捻金”见《燕翼诒谋录》卷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六。“金线捻丝”见《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盖所谓“黄金缕”也。

[7]上片用夸张的笔法,极力描绘灯月交辉、上元盛况。过片说到观灯的女郎们。“众里寻他”句,写在热闹场中,罗绮如云,找来找去,总找不着,偶一回头,忽然在清冷处看见了,亦似平常的事情。结尾只用“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语,却把多少不易说出的悲感和盘托出了。前人对之,多加美评,如谭献评《词辨》,梁启超评《艺衡馆词选》,王国维《人间词话》等等。

清平乐[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2]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4],溪头看剥莲蓬。

[1]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

[2]“醉里”,犹前录苏轼《浣溪沙》“垂白杖藜抬醉眼”。“吴音相媚好”即指翁媪对话而言,以吴语柔软,“媚好”亦双关。

[3]“媪”,老年妇女的尊称。《史记.高祖纪》“刘媪”下《集解》:“孟康曰:长老尊称也。左师谓太后曰,媪爱燕后,贤(当脱一‘于’字)长安君。《礼乐志》:‘地神曰媪。’媪,母别名也,音乌老反。”

[4]虽似用口语写实,但大儿、中儿、小儿云云,盖从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化出,只易三女为三男耳。末句于剥莲蓬着一“看”字,得乐府“无所为”的神理。“无赖”,见中卷秦观《浣溪沙》注[1],本不是什么好话,这里却只作小孩子顽皮讲,所以说“最喜”,反语传神,更觉有力。这类词汇语意的转化,后来小说戏曲中常有,如“冤家”“可憎”等等。

破阵子.为陈同甫[1]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八百里分麾下炙[3],五十弦[4]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5]飞快,弓如霹雳弦惊[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7],可怜白发生。

[1]陈亮字同甫。

[2]杜甫《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醉”“梦”云云,豪情壮概皆过去事,虚拟之词。

[3]“麾”,旌旗,“麾下”指军中。“炙”,烤肉。称“分麾下炙”,有军中会餐意。《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駮,常莹其蹄角。王武子(济)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即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这里借古典来写豪迈的胸怀,不必纪实。苏轼《约(李)公择饮是日大风》:“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亦同此意。

[4]瑟,二十五弦。古代传说本是五十弦。《史记.封禅书》:“太帝(《汉书.郊祀志》作‘泰帝’,《文选.吴都赋》李善注引《史记》作‘黄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里与上文“八百里”都是用典;一极言其气概阔大,一极言其声音悲哀耳。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用法亦相似。

[5]“作”,犹“若”。现在白话说“作为”,亦有譬况假设之意。犹言“马若的卢飞快”。《相马经》:“马白额入口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刘备骑的卢马跃过檀溪,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世说新语》云云,后来小说即衍此故事。

[6]《南史.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隋书.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

[7]《世说新语.任诞》记张翰语:“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结用实笔,一点即醒。

西江月.夜行黄沙[1]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2],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4]。旧时茅店社林[5]边,路转溪桥忽见[6]。

[1]江西上饶县西黄沙岭。

[2]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蝉曳残声过别枝。”又“月明惊鹊未安枝”,两见苏轼诗(《次周令韵送赴阙》、《次韵蒋颖叔》)。“别枝”,另一枝。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别”乃形容词,若作动词,释为离别之别,意虽亦相近,却与下文“半夜”不对偶。

[3]蛙的声音仿佛有意,亦在那边预报丰年,参见《晋书.惠帝纪》。惠帝在华林园听见虾蟆叫,问他的从人道:“此鸣者为公乎,为私乎?”蛙声无意,却认作有心,本是个愚人的笑话,这里却转为隽美之语。

[4]卢延让《松寺》:“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5]“社林”,即社树,这里指土地祠的树林。古代立社,每种植与本处土地相宜的树木,认为神所凭依。如《论语.八佾》载宰我对鲁哀公说:“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后来更有枌榆社、栎社等等。

[6]这茅店本是来过的,却不大认识,转过小桥忽然找着了,写出晚上走路、旧地重经、恍惚喜悦的神情。

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1]。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2]。

[1]用《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

[2]《汉书.龚胜传》:“胜以手推常(夏侯常)曰‘去’。”见黄季刚师《读汉书后汉书札记》说辛词此句。

丑奴儿[1]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2]。

[1]《丑奴儿》即《采桑子》。

[2]不识愁的,偏学着说。如登高极目,何等畅快,为做词章,便因文生情,也得说说一般的悲愁。及真知愁味,反而不说了。如晚岁逢秋,本极凄凉,却说秋天真是凉快呵!今昔对比,含蓄而又分明。中间用叠句转折。末句似近滑,于极流利中仍见此老倔强的意态。将烈士暮年之感恰好写为长短句,“粗豪”云云殆不足以尽稼轩。“秋”仍绾合“愁”字,如下录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1]。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2]。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3]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4]。

[1]“些”字在麻韵,前人多如此押。

[2]王安石《题舫子》:“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3]酒店挂青帘作为幌子。白居易《杭州春望》:“青旗沽酒趁梨花。”

[4]结句言桃李愁风雨,而菜花之不愁风雨,意在言外,对比形容,清新明朗。

又.鹅湖[1]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2]。一丘一壑[3]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4]。

[1]“鹅湖”,在江西铅山县东,以东晋人龚氏曾居山蓄鹅得名。

[2]“书咄咄”,近注家多引《晋书.殷浩传》“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自是较早的记载。但殷浩实是个官迷,热中名利的人,本传上文说他“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流放之戚”,好像十分恬淡,实际全是矫情,所以才有这四字书空的怪态。史家对此,连类而书,不加按语,意自分明。且下文更写他闹了个大笑话:“后(桓)温将以浩为尚书令,遗书告之,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数十,竟达空函,大忤温意,由是遂绝。”就作者生平固不会以殷浩自比,即以本词所表现闲适恬退的心情,亦不应引用这样的故事。故虽借用字面,意却无关。这和“且休休”只是一句话。且者,连结之词。《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图所作《休休亭记》,解“休休”的意义为:“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与词意相合。又本传云:“因为《耐辱居士歌》,题于东北楹曰:‘咄咄!休休休!莫莫莫!伎俩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着。…… ’”殆即为稼轩此语所本。至于司空图歌中的“咄咄”,仍可与原来“书空”故事有关,但他不过只采用“咄咄”两个字,自属无碍,与这里情形不尽相同。

[3]《汉书.叙传》载班嗣的书简:“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官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又《晋书.谢安传》亦有“放情丘壑”之文。

[4]俞文豹《吹剑录》引这两句,以为陈秋塘(善)诗。陈辛两人年代相差不多。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引此条,并附有按语,疑为稼轩的词误入陈氏集中,说可参考。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筋力上楼知。”诗语简而概括,衍为长短句顿觉宛转多姿,亦诗词作法之不同。懒上层楼,虽托之筋力衰减,仍有烈士暮年的感慨,参看作者他篇如《念奴娇》、《丑奴儿》等。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1],锦襜突骑渡江初[2]。燕兵[3]夜娖银胡[4],汉箭朝飞金仆姑[5]。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6]。却将万字平戎策[7],换得东家种树书[8]。

[1]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春风旌旗拥万夫。”

[2]首两句,指绍兴三十二年,作者二十二岁以五十骑突入金营,擒叛将张安国,献俘行在事,见《宋史》本传。锦襜突骑,穿锦衣的马队。

[3]“燕兵”“汉箭”为对偶,就国家言之,则谓之汉,从当时中原豪杰、作者统率的起义兵将(如本传称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以地望言,则谓之燕,实为一事的互文。或释燕兵为“北方兵士,戒备森严”,指敌人而言,于词义恐非。“夜娖”“朝飞”为对偶,昨晚今早,相承而言。亦一件事的两个阶段,详下注。

[4]“娖”通“擉”,整理。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下:“今人办人从行李之类,其言曰‘整擉’。盖用‘娖’字。”《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今五国各官骑百人,称娖前行。”注:“娖,音楚角反。称娖,犹齐整也。”(朱书即引《后汉书》,文略误,今改用原文。)“胡”,箭袋,亦作“胡禄”“弧簶”,并同。“银”指袋上的妆饰。“夜娖银胡”,言乘夜严装,为朝袭的准备。

[5]“金仆姑”,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6]欧阳修《圣无忧词》:“春风不染髭须。”

[7]“万字”,犹言万言书。作者屡上封事,今尚有《美芹十论》等篇存集中。《新唐书.王忠嗣传》:“因上平戎十八策。”

[8]“种树之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东家有大枣树”见《汉书.王吉传》,盖参错用之,表示他暮年的不得志。

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1]周显先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2]。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3]。笑尘劳三十九年非[4],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5]。楼观甫成人已去[6],旌旗未卷[7]头先白。叹人生哀乐转相寻,今犹昔[8]。

[1]杨济翁名炎正,杨万里族弟。

[2]韩熙载《奉使中原署馆壁》:“梦中忽到江南路。”

[3]《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约)好财,阮遥集(孚)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两”,亦作“緉”。“两”“緉”“量”,字通。“几两”,即几双。

[4]淳熙五年(1178)作者三十九岁。《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又《庄子.则阳》、《寓言》,并有“行年六十”“五十九年非”之文,《则阳》称蘧伯玉,《寓言》称孔子。

[5]“坼”,裂开。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诗谓洞庭湖极其广大,仿佛将东南一带吴楚地面从中原划分开来。本篇虽承用杜诗而意指孙氏割据江东。接说“曹刘敌”,指赤壁之战,即孙权所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当”即“敌”也。刘备能敌曹操,所以能败曹操,如今安得有这样的人?所以接说“西风吹尽,了无尘迹”。借古伤今,引起下文“楼观”“旌旗”两句。又辛另篇《南乡子.北固亭有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上两句与本篇同,下句更转一意。曹刘是敌手,而孙权能敌曹刘,遂成三分之局。本篇虽未点明孙氏,亦有此意。

[6]《稼轩词编年笺注》于本句引苏轼《送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楼空人去,华屋山丘,本篇所感殆不止此。《史记.平准书》:“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本篇“楼观”“旌旗”云云或由此联想,寄慨于和战近事。说未必确,录以备考。

[7]“旌旗未卷”,言未能胜利地卷甲收兵,与上句是一种意思的两样说法。

[8]《礼记.孔子闲居》:“哀乐相生。”句末点明“今昔”,双承作结。王羲之《兰亭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哀乐相寻”之意亦见《兰亭序》中。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1]。

更能消[2]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3]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4]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5]。长门事[6],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7]。千金纵买相如赋[8],脉脉[9]此情谁诉。君莫舞[10],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11]。闲愁[12]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13]。

[1]淳熙己亥(1179)。“漕”,转运使的简称。作者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小山亭”即在湖北转运使的衙门内。

[2]“消”,消受,禁得。

[3]“长怕”,总怕,老怕。

[4]现在语用“听说”,古人往往用“见说”。

[5]“画檐蛛网”放在句子中间,意思是算来只有画檐的蛛网,殷勤地镇日招惹飞絮而已。“殷勤”承“蛛网”说。以春去无痕,只有杨花漫天飞舞,委地沾泥,又无人爱惜,亦惟蜘蛛网牵挂耳,故曰“算只有”。苏轼《虚飘飘》诗:“画檐结蛛网。”周邦彦《点绛唇》:“柳丝轻举,蛛网粘飞絮。”

[6]司马相如有《长门赋》,其序曰:“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

[7]“蛾眉”,美人代称。《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8]《长门赋序》下文接说:“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按序文虽见于《文选》,殆出于后人依托,事实亦多附会。《史记.外戚世家》载废陈皇后事,《索隐》云:“作颂,信工也;复亲幸之,恐非实也。”

[9]“脉脉”,见上卷温庭筠《望江南》注[3]。一说“脉脉”为“嘿嘿”“默默”的借字。

[10]《晋书.乐志》有《公莫舞》,相传项庄剑舞,项伯以袖隔之,保护刘邦。这里借用,把“公”改为“君”,意亦与古乐府不同。仿佛说你莫要太高兴了,失宠固可悲,得意又怎么样呢。引起“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句。

[11]杨贵妃小字玉环,见《杨太真外传》。赵后号曰飞燕,见《汉书.外戚传》。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子于语通德曰:‘斯人俱灰灭矣。’”白居易《长恨歌》:“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皆尘土”当非泛说。

[12]以上总是“闲愁”,二字概括本意。

[13]上片以春去作为比喻,却分作多少层次。先说再经不得几回风雨了,这是一层。因怕花落,便常常担心花开太早了(另词《蝶恋花》所谓“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何况今已落红无数,这又是一层。但春虽归去,春又何归?故反振一笔“春且住”。为什么要住?听说天涯芳草无归路这又是一层。明明无处可去,它却偏偏去了,那更无话可说,算起来只有檐前蜘蛛网挂着的飞絮是春光仅有的残痕。蛛网纤微,柳花轻薄,靠它们来留春,又能有几何。这些都反映作者对当时国事政治的十分不满,无须比附得,意自分明。下片多引古典,“长门事”以下,叙说故事,若不相蒙,而脉络贯注。上片泛写南渡的局势,下片侧重小朝廷里还有许多妒宠争妍的丑态,殊不知劫后湖山,已成残局,得意失意,将同归于尽。结用李商隐《北楼》“轻命倚危栏”诗意,一片斜阳烟柳,真是愁到极处,也就是危险到极处,无怪当时传说宋孝宗看了很不悦(见《鹤林玉露》卷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2]。遥岑远目[3],献愁供恨[4],玉簪螺髻[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6],江南游子。把吴钩[7]看了,栏干拍遍[8],无人会,登临意[9]。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10]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11]。可惜流年,忧愁风雨[12],树犹如此[1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4]。

[1]《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丁晋公谓建。”周邦彦《西河》:“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陈元龙注《片玉集》本)

[2]王粲《游海赋》:“水与天际。”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安石《夜过新开湖忆冲之仲涂同泛》:“水远天无际。”

[3]韩愈、孟郊《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愈),远目增双明(郊)。”

[4]王安石《午枕》:“隔水山供宛转愁。”

[5]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篸即簪,“玉簪”即碧玉簪之省。作者另一词《行香子》:“云岫如簪”,盖指云山。“螺髻”亦喻山。如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月明中。”又周邦彦《西河》词咏金陵:“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6]柳永《夜半乐》:“断鸿声远长天暮。”又前录《玉蝴蝶》,亦有“断鸿声里,立尽斜阳”之句。

[7]“吴钩”,钩是一种兵器,似剑而曲,见《汉书.韩延寿传》注。吴钩的故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锦带佩吴钩。”杜甫《后出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梦溪笔谈》卷十九:“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刃弯。”是弯形的刀剑皆可称钩。

[8]李煜《玉楼春》:“醉拍阑干情未切。”这里亦有按拍的意思。

[9]“登临”本于《楚辞.九辩》。欧阳修《蝶恋花》:“无人会得凭阑意。”

[10]《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11]“刘郎”指刘备。《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对许汜语:“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以上一段,盖谓当时朝士,贪恋爵禄,只知道“求田问舍”,固无若张翰其人者,如碰见刘备当然要看不起他们。语意广泛,不泥定自己,却引起自己的忧愁寂寞。

[12]苏轼《满庭芳》:“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13]《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庾信《枯树赋》作“树犹如此”,与本句合。

[14]三句一气而下,作一句读。“红巾翠袖”,妆饰,以代美人。王勃《落花落》:“罗袂红巾复往还。”“揾”,揩拭。“倩何人”者,言无人也,应前文“无人会”句。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1]。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2]。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3]。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菲都歇[4]。算未抵人间离别[5]。马上琵琶关塞黑[6],更长门翠辇辞金阙[7],看燕燕,送归妾[8]。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9]。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10]。正壮士悲歌未彻[11]。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12]。谁共我,醉明月[13]。

[1]刘过《龙洲词》有送辛稼轩弟《沁园春》一词,当即是茂嘉。

[2]宋洪兴祖《离骚补注》卷一:“然则子规、鶗鴂,二物也。”(“鹈”“鶗”字通)鹈鴂在这里音“提决”。

[3]首三句借鸟声见意。《楚辞.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李善注张衡《思玄赋》引作“鶗鴂”。)鹧鸪啼声或云“钩辀格磔”,或云“行不得哥也”;杜鹃啼声,如曰“不如归去”。这三种啼声都不好听,却一个啼了,一个又啼,所以说“更那堪”,言其不堪。

[4]仍回到鹈鴂身上,即《离骚》“百草不芳”意。《文选》卷二十三阮籍《咏怀》“鶗鴂发哀音”下沈约注:“此鸟鸣则芳歇也。芬芳歇矣,则存者臭腐耳。”

[5]此句转到送别本意,以下却又胪列许多故事,离题很远。

[6]用昭君出塞事。石崇《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李商隐《王昭君》:“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魂返关塞黑。”

[7]用汉武帝陈后事,已见《摸鱼儿》词注[6]及[8]。翠辇辞阙,即言陈后退居长门宫。“更”者,叙说另一事。谢朓《和王主簿怨情》:“掖庭聘绝国,长门失欢宴。”亦上用昭君,下用陈后,与之相同。此盖有所本。

[8]用庄姜送戴妫事。《诗.邶风.燕燕序》:“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诗见己志。”事并见隐公三年、四年《左传》。

[9]用李陵、苏武事。上片言美人宫怨,这里说壮士诀别,叙述故事,却连络而下,过片并不另起。“将军”云云指李陵,“故人”指苏武。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归汉,李陵送别语:“异域之人,壹别长绝。”

[10]用荆轲事。《史记.刺客列传》载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云:“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

[11]此句承上句仍用《易水歌》。所云“悲歌”,即本传所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复为羽声慷慨”等句。

[12]两句又回到开头许多鸟声。“如许恨”总结上文许多恨事。杜鹃旧有“啼血”之说,因它口中有血红色的斑点。言鸟啼虽然悲切,若知道如许恨事,还是更加悲哀呢。

[13]说到这里,始终未及送别本题,却在结末一点:“你去后,有谁来伴我饮酒赏月呢?”张惠言《词选》以为“茂嘉盖以得罪谪徙,故有是言。”茂嘉事迹,除见刘过词以外,别无可考,张氏之说未必可信。即使茂嘉真是贬谪,亦无须费如许气力来写它。盖已将个人身世和家国兴亡打拼成一片,多少悲怨,都非泛泛。别弟云云,虽是题目,实不过借题发挥而已。结构之奇辟,措语之悲壮,前人评赞已多,不更引录。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1]。一日独坐停云[2],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3]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4],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5],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6]?我见青山多妩媚[7],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8],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9]者,岂识浊醪妙理[10]。回首叫云飞风起[11],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12]。知我者,二三子[13]。

[1]“邑中”指江西铅山县。“此词”即指《贺新郎》词牌。

[2]作者的园亭,以陶诗取名。

[3]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

[4]《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原典谓“道不行”,词亦有此意。

[5]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6]《世说新语.宠礼》:“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郗超),短主簿(王恂),能令公(桓温)喜,能令公怒。”这里“公”,作者自称。

[7]《新唐书.魏征传》记唐太宗语:“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8]陶潜《停云》:“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又《归去来辞》:“有酒盈樽。”

[9]苏轼《和陶饮酒诗》:“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10]陶潜《己酉岁九月九日》:“浊酒且自陶。”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浊醪有妙理。”

[11]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12]《南史.张融传》:“融常叹云: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

[13]合用《论语.宪问》“知我者其天乎”、《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两句。全篇借《论语》作起结。上片结尾“我见青山”云云,这里结尾“不恨古人”云云,句调意思都似重复,当时岳珂已有这样的批评:“独首尾二腔警语差相似”,见《桯史》“稼轩论词”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4],人道寄奴[5]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6]。元嘉[7]草草,封狼居胥[8],赢得仓皇北顾[9]。四十三年[10],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11]。可堪回首,佛狸祠下[12],一片神鸦[13]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4]?

[1]京口,今镇江。三国孙吴初年曾在此建都,后迁秣陵,改置京口镇。北固山在镇江北,下临江水。晋蔡谟在山上起楼名北固楼,亦名北固亭。梁武帝改名北顾亭。

[2]全篇多咏刘宋,首从京口说起孙权,总提全篇。《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记濡须之战:“公(曹操)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盖云南渡草草之局,非特无望于若刘寄奴之恢复中原,并不能如孙仲谋之称雄江左也。句意谓江山如昔,更无处去觅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

[3]三句实只一句,亦不须分逗,今依调断句。本篇多有此种句逗。

[4]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意。

[5]“寄奴”,宋刘裕小名。刘裕曾在京口起兵讨桓玄。

[6]二句指刘裕北伐灭南燕及后秦,收复洛阳诸事。“金戈铁马”,言武装之盛。后唐李袭吉《谕梁书》:“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7]“元嘉”,宋文帝年号(424—453)。

[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汉伐匈奴,众十万骑,卫青、霍去病并将。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见《史记.霍去病传》。《宋书.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刘义符,即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意。”(《资治通鉴》卷一二五:“令人有封狼居胥意。”)狼居胥山旧传在漠北喀尔喀部,一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后说近是。王玄谟于元嘉二十七年(450)北伐,围滑台而败,魏人遂大举南侵,见《宋书.文帝纪》及《王玄谟传》。

[9]《宋书.索虏传》:“(元嘉八年)上以滑台,战守弥时,遂至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滑台失守,事本在前,今参错用之。

[10]据岳珂《桯史》,本篇作于宁宗开禧元年乙丑。作者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为耿京忠义军掌书记,奉表归朝,至开禧元年(1205)在知镇江府任上,适为四十三年。

[11]本篇每借六朝刘宋往迹,喻赵宋近事。固系纪实,而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南下,“焚烧广陵”,亦见《宋书.索虏传》。将咏史与写实两种写法融合为一,意甚深厚。

[12]“佛狸”(佛音弼),北魏太武帝小名。宋元嘉二十七年(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月北魏南侵至江,起行宫于瓜步,盖在六合。《宋书.索虏传》:“焘(太武帝名)凿瓜步山为盘道,于其顶设毡屋。”到南宋时,瓜洲有佛狸祠。清《扬州府志》卷二十五“祠祀”一:“佛狸祠在瓜洲城……案太武所驻,乃六合之瓜步山,并非瓜洲,沿讹已久。”

[13]范成大《吴船录》卷下“戊午”条:“至神女庙……庙有驯鸦。客舟将来,迓于数里之外……船过亦送数里……土人谓之神鸦,亦谓之迎船鸦。”唐时已有此称,吴楚各地亦多有之。如上卷孙光宪《竹枝》注引杜甫诗“迎棹舞神鸦”,情形与范所说相似。这里指祠庙附近的乌鸦。

[14]“廉将军老矣,尚善饭”,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廉颇事,比喻自己虽老,还有雄心壮志,当时岳珂评此词:“新作微觉用事多耳。”(见《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