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花千树:宋词是一朵情花 » 花千树:宋词是一朵情花全文在线阅读

《花千树:宋词是一朵情花》三生三世不易安李清照

关灯直达底部

能够在男权社会冲破层层障碍迸发出自己独特光芒,并在千年之后巍然屹立于整个中国文学史而毫无逊色的才女,李清照当属第一。

历来对李清照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其人生经历与词学成就之关系的研究上。跟李煜情况类似,人们习惯把李清照的词作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尚属北宋,词作风格活泼秀丽,典雅浪漫,多为清秀婉约的闺阁词。后期,进入南宋,由于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双重悲剧,李清照的词风转为沉郁哀婉,常以婉约笔调写悲愤情怀,词学成就极高,被誉为婉约词宗。她的个人词史犹如两宋间知识分子们的一部心灵史,因其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赢得了后世无限的尊敬。而今,翻看李清照的词作,仿佛是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心路,重新探寻她那跌宕起伏的一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宋大家闺秀李清照自由浪漫的青春,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少女不知愁”阶段。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两首《如梦令》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很多相似的场景,类似的生活。没事儿约几个闺蜜或亲友出去郊游,乘兴而去,尽兴而归,回来睡到自然醒。醉了有人帮忙醒酒,醒了有人伺候梳妆。闲来无事就跟丫鬟斗嘴扯闲篇儿,完全是无拘无束的快乐青春。试想,美食(吃酒)、旅游(泛舟)、睡到自然醒(浓睡不消残酒),实现“公主梦”(卷帘人)……这一系列的节奏很容易看出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的宽裕和舒心。这一时期的词作,如檐下风铃,随风起落,飘出清脆欢乐的声音;又如裙上缀着的环佩,叮当作响,一路荡来暗香款款,笑语盈盈。除以上两首《如梦令》外,最神采飞扬并具青春风貌的便是《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如果时光能够剪出一部电影,那李清照肯定是最好的导演。这首《点绛唇》不写荡秋千时的快乐,而直接从荡完秋千后的快乐神态开始写起,镜头感十足,时间线清晰。荡秋千时累出的薄汗将衣服都弄湿了,额上点点汗珠,如初春花朵上滚动着的晶莹露珠。早春的花园里,露浓花瘦,妙龄少女笑靥如花,从心底里送出层层喜悦来。正在这个闲散的时刻,忽然撞见一位陌生的客人,来不及穿鞋,只好穿着袜子疾走。头发由于刚才荡秋千弄散了,发钗松松地坠下来。觉出自己窘态毕现,所以害羞地跑开。结果走到门口,又不禁想再看看来客的样子,倚门回首,以低嗅青梅的姿态掩饰自己对来客的好奇。短短一首小词,天真纯洁浪漫矜持的少女形象立时变得活灵活现,其间的娇羞和钟情更是展现了初恋的怦然心动。所以,有人推测这首词写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初相见时。

赵明诚出身官宦世家,父亲赵挺之曾做过当朝宰相,烜赫一时。据说,赵明诚曾有过“做梦娶媳妇”的经历,事情发生在父亲赵挺之正欲为其择偶的时候。赵明诚有一次午睡,梦见读一本书,醒来后书里的内容都不记得了,唯独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将此事告诉了父亲。赵挺之听后便开始给儿子解梦:“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而这“芝芙草拔”是“之夫”。所以,赵挺之断言,儿子将来必是“词女之夫”,所娶之人肯定是文词皆佳的才女。后来,李格非将自己的女儿嫁过来,赵明诚果然娶了光耀千古的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和赵明诚虽都出身官宦之家,但经济情况一般。尤其是赵明诚酷爱古玩善本、奇珍异宝,所以两个人的钱财多用来置办金石,生活上很俭朴。但家庭的幸福并不取决于粗茶淡饭还是锦衣玉食,在这种知识分子夫妻眼里,志同道合远比富甲天下更令人感到幸福。

关于他们生活的描绘,已经化成一幅幅夕阳中优美的画卷。那些饮茶助学的笑谈,也变成后世琴瑟和谐的典范。传说那时候,他们经常在日暮黄昏品茶读书,其中一人讲出典故,另一人要说出典故来自某书某卷,甚至某页某句,胜者可以先饮茶。有一次,赵明诚输了,李清照饮茶时憋不住喜悦,“扑哧”一笑,茶没喝到,还把前襟泼上了茶水,结果夫妻俩笑成一团,乐到翻天。

古人常常认为“生得好不如嫁得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都是生在钟鸣鼎食大富大贵之家,但她们都没有好结局。元春被深锁宫门,骨肉离散难得团聚。迎春更是遇人不淑,惨遭虐待,嫁人不到一年便家暴致死。探春精明能干但远嫁他乡,终是无依无靠。宝钗更不用说,顶着二奶奶的头衔,后半生注定独守空房。所以,虽然所谓“嫁得好”这种事没什么标准答案,但幸福度肯定是衡量好姻缘的重要指针。就此来说,李清照的婚姻的确是比较成功的。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的时候,已经在北宋词坛声名鹊起,算是颇有名气的才女了。嫁给赵明诚之后,二人互相欣赏,彼此爱慕,词赋唱和,勘校诗文,收集古董,是同舟共济的柴米夫妻,也是心意相通的灵魂伴侣。所谓“佳偶天成”恐怕指的就是他们这样的夫妻。如果按照封建思想的主流调子,将“女人的嫁人”比作“第二次投胎”,那么李清照“这一世”的生活算得上丰富多彩而又五味杂陈。

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李清照思念丈夫,闲愁万种涌上心头,只好填词解闷,遥寄相思。这段时期的作品,因较少女时期的生活丰富了些,词作也增加了些少妇的忧愁。但总体上说,多属内容浅近、语言清新的类型。李清照也从擅长的小令渐渐转型,开始尝试中调的创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这首词从清秋的景色起笔,红藕香残,在这清冷的秋天,独自登舟。雁字空回,无人寄锦书。满月正圆,望月的人却没有团圆。下片直写“花自飘零水自流”,年华如水,所谓青春与爱情都是有缺憾的,一种淡淡的悲凉渐袭心头。而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中,她始终相信丈夫也在这样思念着自己,这“相思”一化为二,两个人共同分担。想到此处,她心里又约略得到些宽慰。但这离愁别绪始终无法化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结尾两句对仗工整,眉头上放下的闲愁又被自己放回到心上,更坐实了“此情无计可消除”。全词流畅自然,意境清雅幽怨,艺术感染力极强,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与赵明诚离别的日子里,李清照创作了很多类似的词作,愁绪万端,相思绵绵,佳作连连。据说,有一次重阳节,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赵明诚接到词函之后,自叹弗如,觉得李清照写得实在好,心里非常惭愧。但是男人的自尊激起了他的好胜心,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连续奋斗了三天三夜,一口气写了五十首,然后把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混在其中,请朋友陆德夫来鉴赏。陆德夫玩味再三,说这里面只有三句写得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老陆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一看,全都是李清照写的,跟他没什么关系。当然,这只是元代《琅嬛记》中的一个故事而已。但故事的背后似乎也暗示了赵明诚对李清照才华的认可和钦佩。

古代社会中,男尊女卑,多数男人都瞧不起女人,哪怕是自己心爱的女人,在男人看来也不过是一件玩偶,很难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承认,遑论所谓的尊严和价值。但李清照夫妇生活的北宋,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思想的自由和文化的宽松,加上赵匡胤登基后曾有不成文的规定:“不杀诤臣,不杀读书种子”,促成了尊重文化的积极风气。李清照出身望族,满腹经纶,词学水平早已得到全社会的公认,所以赵明诚以李清照为荣,赞赏爱妻之事便成为后世的美谈。此事若要放在理学禁锢已然横行的南宋,赵明诚的做法转而就会成为人们的笑柄。所以,作为一代词人,李清照能够有如此浪漫的生活和幸福的婚姻,既得益于自身的才华横溢,也有其社会历史提供的契机。

在历史螺丝松动的时期,北宋的繁荣和自由滋润了她的秀美和温柔,给了她怦然心动的爱情,琴瑟和谐的婚姻。她从亭亭玉立不识愁滋味的少女,长成为闲愁万种却又家庭幸福的少妇。虽然父亲李格非和公公赵挺之因为政治原因屡遭宦海沉浮,她亦提心吊胆跟着时喜时忧,但大多数时候,有赵明诚遮风挡雨、温柔呵护,她的生活还是乐多于苦,喜多于忧。

然而,正当李清照用心享受生活的赐予时,历史开始急转直下,她人生的天地也随着历史的扭转而晃动起来。

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金人一路南下的铁蹄,踏碎了王朝,踏碎了山河,踏碎了李清照的悠闲和快乐。这位旷世才女从此被卷进大时代的漩涡,开始了落花随流水的漂泊生活,不得不开始了又一次“脱胎换骨”的经历。

北宋灭亡后,国家陷入一片混乱,各地叛逃开始激增,李清照和赵明诚为避祸患也开始南下。鞍马劳顿,道阻且长,二人收藏的珍宝金石古玩字画,开始不断散落。国破之悲,丧宝之痛,都让李清照感到彻骨的哀伤,词风也从清雅秀丽转变成压抑愤懑。当她和赵明诚逃难路过乌江,想到当年项羽的豪迈,再看看眼下南宋的懦弱,不禁气愤异常。李清照有感于此,写下脍炙人口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简练的语言,通俗的意境,豪迈的气魄,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愧为女中大丈夫!

不幸的是,面对如此坚强的李清照,命运的摧残并未止息。当李清照还没有从亡国之耻、丧宝之恨中抽身出来的时候,她的生活再次迎来了一轮痛苦的洗礼。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忽然病逝。这一年,李清照已经四十六岁,无儿无女,无依无靠。大时代的风雨飘摇,小家庭的灰飞烟灭,让李清照的生活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她从名门贵妇一落而为孤独悲惨的寡妇。

更让人揪心的是,赵明诚刚刚去世就受到诬陷,有人说他生前曾将珍贵文物献给了金人,有通敌叛国的嫌疑。对大多数中国文人来说,“清白”二字实在比生命还要尊贵。李清照听到消息后,为了尽早证明丈夫的清白,获得皇帝的信任,她带着夫妇俩全部的家当,一路匆忙南下,追赶远去的朝廷,急急忙忙去给国家献宝。她遭遇过抢掠、偷盗,金石古玩也在漫长的路途中不断散失。兵荒马乱中,李清照孤身一人,几度出生入死,身心备受煎熬。然而更令她痛心的是,无论李清照怎样努力,朝廷军队的逃跑速度永远比她追赶的速度还要快,每到一处,她都发现军队刚刚逃走。

建炎四年(1130)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后来创作的《渔家傲》便成为她毕生词作中最为豪迈的一首。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将天、云、雾、星河、千帆等意象都囊括在自己笔下,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借“梦游”这样的形式,与天帝进行问答,痛诉心中的愤懑,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抒发了自己的豪迈之情,倾诉了远大的志向。梁启超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李清照后期词作多感怀伤时,笔调沉郁伤痛,该篇是少有的豪放之作。

虽然李清照也曾为自己加油鼓劲儿,但舟车劳顿终于还是让弱质女流难以承受。加上赵明诚死后积郁的悲伤,李清照病倒了。就在亲人们为重病不起的李清照准备后事期间,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巧舌如簧地说服了李清照的家人,趁李清照昏迷不醒时与她缔结了婚约。如果李清照就此长眠,也许会免去人生的诸多苦楚,词史上也便不会再有独特的“易安体”。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结果是李清照后来转醒过来,木已成舟,只好做张汝舟的妻子。

这个张汝舟用现在的话来说,基本就是个“人渣”。他娶李清照并不是爱慕她的才华想要照料她的生活,始终只是抱着抢占李清照财物的心态。当他发现李清照的财物远不如他预想的那么多时,便恼羞成怒,对李清照拳脚相加。李清照当年与赵明诚结婚,过的是举案齐眉的生活,她考虑再三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难以与张汝舟这种强盗生活在一起,于是将张汝舟告了官,要求与他离婚。张汝舟非法倒卖官职,所以李清照的状一下就告赢了。

余秋雨先生曾经提到这件事,“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李清照出庭时的神态,以及她与张汝舟的言词交锋内容,但是可以想象那些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和听到的。……所有旁观者的心中都会泛起‘自作自受’四个字,这些她全能料到。如此景况加在一起,出庭场面一定不忍卒睹。”历史隐去了人们悲伤的想象,后人只能看到李清照用自己的尊严争得了最后的自由。

按照当时的法律,作为妻子的李清照虽然胜诉了,但必须同样受到惩罚,被判服刑两年。好在,一众亲友积极营救,李清照只被关了九天就被释放出来。出狱后,她马上写信给亲戚,“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今天读此信,字字沉重,依然可以感觉到李清照为自己名誉的忧虑。“改嫁”一事令李清照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惶恐惊惧,如履薄冰。

其实北宋时期,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还沿袭着唐代留下来的“改嫁”的习惯。大文豪范仲淹的母亲也曾改嫁,连宋太祖的妹妹也在丧夫后再嫁。程颐虽然已经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他的侄子过世后,侄媳妇照样另寻伴侣。可见,北宋改嫁之风并未式微。但到了南宋,随着都城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和观念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为了巩固统治,南宋对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加强控制,对思想的禁锢和钳制越来越多,开始大力弘扬“守节”观念。范晔在《后汉书》中首次把《列女传》放在正史之列。早期如救父的缇萦、文采卓越的蔡文姬、贤良的乐羊子妻,都是各类优秀女子的代表。到《宋史》后,所谓列女都变成了守节的“烈女”,可以想见,当时李清照的日子该如何艰难。但也因此,李清照人格中的坚强、勇敢与不屈不挠,以及努力生活的意志,才更值得后人尊敬。

李清照生在北宋,那些影响一生的自由和成长都在此期间顺利完成。然而,到了南宋,她才发现,整个国家变化的不仅仅是都城的位置,还有生活的时空。从丧偶到离异,她体会到了人世间更深切的离合悲欢,这些感情都深深地沉淀下来,消融在她后期的词作中。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长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远安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李清照晚期词作多以豪放之笔写悲怆之情,在词史上堪称一绝,更被后世尊为“易安体”。她晚年隐居杭州,许多词作都透露出生活的凄苦和悲凉。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

这首词上片写元宵节的热闹,令人恍惚觉得仿佛置身汴梁的繁华。下片遥想当年自己闲暇游乐之时,青春烂漫,无忧无虑,节日时悉心装扮。当年少女时快乐的情状立刻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词末,笔锋忽转,讲到如今,霜染鬓白,憔悴难耐,对外面的繁华已经提不起半点兴趣,已经不想再出去见人。

“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这句尤其悲凉。词人既怀念当初元宵胜景,又害怕触动往事而伤感。隔帘问话,不敢去触碰外面的繁华,只能躲在回忆中安慰孤寂的自己。历史变迁、人世沧桑,隔着一帘幽梦,忽觉还乡,笙歌曼舞之夜,独自垂泪、神伤、断肠。李清照这首《永遇乐》将身世之感、国家之叹融化在词里。南宋的风雨飘摇,自己的今昔对比,全部容纳在这首词中,绵绵思绪寄托了丰富的感情和无穷的韵味,读来令人心碎。所以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李清照的文学才能非常全面,除传世的词作外,她诗文水平亦不俗,可惜留本太少。她不但精通填词,还能提出词“别是一家”这样鲜明的观念,反对以写作诗文的手法来写词,词学理论影响深远。

纵观李清照的人生,从小康之家的快乐少女,到朱门大户的幸福少妇,再到中年丧偶晚年独居,可谓跌宕起伏,颠沛流离。她号“易安居士”,但终其一生却也没有寻到那个避风的港湾。这是李清照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南宋的遗憾。